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指南的通知

时间:2024-07-01 11:32:32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07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指南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指南的通知

建科[2012]156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为落实《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推动城镇供水水质全面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我部在总结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参照执行。

  附件: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2年11月1日







附件下载: 1、 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指南
http://www.mohurd.gov.cn/zcfg/jsbwj_0/jsbwjjskj/201301/W020130105022340.doc


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O一二年十月
编制说明

   针对我国城镇供水水源污染、供水设施不完善、水质监测能力弱、突发污染事故频发、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围绕《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全面实施的迫切要求,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在“十一五”期间,设置了“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主题(以下简称饮用水主题),通过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初步建立了“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为全面提升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了科技支撑。
与此同时,为适应我国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供水设施面临升级改造和扩大规模的迫切需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有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于2012年5月25日以建城〔2012〕82号文发布了《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规划》)。为配合《规划》实施,饮用水主题专家组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专项管理办公室的部署和要求,系统总结、凝练和吸纳了“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和示范工程实践经验,在《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技术指南(试行)》(建科[2009]149号)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各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的规划设计和设施的运行管理,涵盖城镇供水系统从“源头到龙头”的各主要环节,内容包括总则、技术对策、原水系统、净水工艺、特殊水处理、应急处理、供水管网、二次供水和水质监控等9章共129条。针对我国城镇供水设施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南》提出了系统、全面、可行的技术对策和措施,对《规划》的科学实施和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指南》编制依据主要包括:《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2006-2020)》、《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等。
   本《指南》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指南》参编单位:深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济南市供排水监测中心。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邵益生 张金松 张晓健 杨 敏 尹大强张土乔 贾瑞宝 刘文君 尤作亮 乔铁军 宋兰合 高乃云 俞亭超 周长青 李 琳。
本《指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
目 录

一 总 则 - 1 -
二 技术对策 - 2 -
三 原水系统 - 3 -
四 净水工艺 - 4 -
(一)预处理 - 4 -
(二)常规处理 - 5 -
(三)深度处理 - 7 -
(四)膜处理 - 8 -
五 特殊水处理 - 9 -
(一)除砷 - 9 -
(二)除氟 - 10 -
(三)除硝酸盐 - 11 -
(四)除铁除锰 - 12 -
(五)苦咸水处理 - 13 -
六 应急处理 - 13 -
七 供水管网 - 15 -
八 二次供水 - 17 -
九 水质监控 - 18 -

            
一 总 则
为指导我国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城镇供水的安全保障能力,实施《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推动城镇供水水质全面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制订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各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的规划设计和设施的运行管理,涵盖供水系统从“源头到龙头”的各主要环节,包括原水、净水、输配水、二次供水以及水质监测预警与应急等。
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的规划应根据当地的城镇发展水平、水资源条件和供水系统状况,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分步实施。
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应以整体提高城镇公共生活饮用水水质为目标,不宜采取将饮水与其他生活用水全部分开的分质供水方式。
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的技术对策和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当地的水源特性、供水设施现状、运行管理水平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必要时,应进行现场试验。
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应考虑应对水源突发性污染和其他突发事故的设施需求,着力提高供水系统的综合应急能力。
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应着力解决供水系统布局、管网漏损和二次污染等问题,注重提高公共供水普及率、降低管网漏损率、提高服务水压和改善终端用户水质。
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应按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划的要求,配置相应的检测仪器设备,切实提高水质检测、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
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应积极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鼓励使用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二 技术对策
原水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II类及补充、特定项目要求的水体的,新建水厂应优先采用常规处理工艺;现有水厂因工艺或设施原因,造成出厂水浊度、消毒剂或细菌等指标超标的,应对常规工艺进行完善或改造。
因条件限制原水水质不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I类及补充、特定项目的水体要求,或出厂水水质存在高锰酸盐指数和嗅味超标等问题的,应采用强化常规工艺,或根据需要采用水厂预处理或深度处理工艺;气候适宜地区也可采取人工湿地等水源修复或生物预处理等措施。
因季节性水源污染等因素导致出厂水高锰酸盐指数、嗅味等指标超标的,应优先采用化学预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等预处理工艺。
因水源问题导致出厂水铁锰超标的,地表水源水厂应重点考虑强化常规处理工艺,地下水源水厂应增加或完善除铁除锰工艺。
因水源问题导致出厂水溶解性总固体、硬度、氟化物、硝酸盐、重金属等指标超标的,应考虑选用替代水源或采取特殊水处理措施。
水源存在突发性污染和其他风险的,应统筹考虑水源调配、供水系统调度、水厂应急处理设施建设和必要的应急物资储备。
水厂建设与改造应从资源节约和稳定运行出发,采用适宜的滤池反冲洗水回收、排泥水处理,优化水泵配置、设置变频水泵等节水节能降耗措施。
管网建设与改造应以解决用水需求、系统安全、水质稳定、服务水压、管网漏损和节能降耗等问题为重点,统筹规划、系统设计、精心施工。
二次供水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应与加强监管和维护相结合,重点解决水压不足和二次污染问题,改善用户的用水条件和“龙头水”水质,提高节能降耗水平。
供水水质监测能力建设应以实现供水系统全流程监控为目标,统筹配置实验室、在线和移动式水质监测等设备设施。必要时应建立以水源水质为重点的预警系统。

三 原水系统
水源选取应符合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要求,对于长期存在水质问题的水源应采取水源更换、水源水质修复和预处理等措施。以湖库为水源时,应考虑分层取水设施。
原水中存在高浊、高藻、氨氮或有机物超标等问题时,可在水源地、引水渠或调蓄水库内进行水源修复;必要时,可采取化学预氧化、粉末活性炭吸附、预沉淀和围油栏等厂前预处理措施。
水源生态修复可采用自然(人工)湿地、近岸人工生态工程、生态浮岛等技术。生态修复工艺选择应针对当地的水源水质特性,充分利用地形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应谨慎使用外来物种,防止形成生物入侵而破坏生态平衡。
湖库水源可通过改善水力条件或扬水曝气等措施抑制藻类生长。选用时应结合湖库水文状况确定设置区域及混合速率,也可结合采用遮光装置、生物接触氧化材料等措施强化抑藻效果。高藻原水取水口可设置筛网过滤或生物围隔装置,结合放养特定鱼类等生物防控措施。
化学预氧化和粉末活性炭吸附可用于色、嗅、味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水源与水厂距离适宜时,可在原水输送管道内依次投加化学氧化剂和粉末活性炭,各个投加点之间应保证有足够的接触时间。
预沉淀可采用沉砂池、沉淀池、沉砂条渠、取水斗槽或边滩水库等,选用时应综合考虑原水含沙量及其粒径组成、沙峰持续时间、排泥要求、处理水量、水质要求和地形条件等因素。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沉砂为基质建设湿地净化设施,含沙量较高时宜采用表面流湿地形式。
浮子式轻型围油栏、耐久性围油栏等设施适用于易受油类污染水源的厂前预处理。选用时,应考虑围油栏具有足够的滞油能力,同时不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四 净水工艺
(一)预处理
厂内预处理可采用生物预处理、化学预氧化、吸附、预沉淀、曝气等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初步去除。采用预氧化时,应考虑副产物风险。
原水中氨氮、有机物和藻类等含量高,气候适宜时可采用生物预处理。生物预处理主要包括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等。
原水藻类含量高影响工艺运行或出厂水质时,可采用高锰酸钾、臭氧、二氧化氯、氯等预氧化剂,预氧化剂可投加在取水口或混凝剂投加点前。
原水中有机物含量长期高于II类水体时,可投加高锰酸钾、臭氧、二氧化氯、氯等氧化剂,投加点根据水处理工艺流程确定。
原水中的剑水蚤、红虫等微型动物可通过投加二氧化氯、臭氧、氯、氯胺等来控制,可在进水、混凝后或沉淀后选择一点或多点组合投加。
原水短期内有机物浓度高或含有嗅味物质时,宜在混凝前投加粉末活性炭。

(二)常规处理
常规处理包括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等单元。水厂常规处理不能满足出厂水水质要求时,应优先强化常规工艺,以提高对有机物、浊度等的去除效果。
原水有机物、色度或消毒副产物等较高时,可采用优化混凝剂种类和剂量、投加助凝剂、调整投加点、调整pH值等强化混凝措施。
絮凝可采用折板、隔板、网格、机械搅拌等形式;水质、水量变化较大时,宜采用机械式絮凝池。
沉淀可采用平流、斜管(板)等形式,提高沉淀效率。平流式沉淀池较宽时,可沿纵向分隔或设置导流墙;斜板(管)沉淀池宜采取缩小斜管(板)间距或延长斜管(板)长度、减小斜管(板)单元口径或延长斜管(板)长度等措施,以增加有效沉淀面积。改造条件受用地限制时,可在原平流沉淀池内增设斜管(板)。
原水为低浊水时可采取机械澄清池、高密度澄清池、水力脉冲澄清池等强化措施。
原水含有藻类、低温低浊或高色度时,可采用气浮处理。原水浑浊度变化较大,且有季节性藻类暴发情况的,可采用浮沉池或浮滤池。
现有滤池不能满足水质要求的,应采取更换滤料、改造反冲洗系统、减低滤速等措施改善过滤效果。必要时可投加助滤剂。
滤池的反冲洗方式应优先采用气水反冲洗。滤池配水系统宜采用气水大阻力配气和配水系统、长柄滤头或三角形配水滤砖;反冲洗强度应根据温度变化进行调整,水温较低时,可采用较小冲洗强度。
消毒应确保微生物安全和副产物达标。消毒工艺优化可采用替代消毒剂、多点投加、组合消毒和清水池水力优化(内部廊道总长与单宽之比应大于50)等。
采用氯及次氯酸钠消毒时应控制三卤甲烷等消毒副产物;溴离子高的原水,使用臭氧时应采取预防溴酸盐超标的措施;采用紫外线消毒时,应保证消毒剂余量。
采用二氧化氯消毒时应采取预防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等超标的措施,应在线监测二氧化氯浓度,根据原水水质及时调整投加量,高纯二氧化氯投加量不应大于1 mg/L,复合二氧化氯投加量不应大于1.5 mg/L;确保二氧化氯发生器在正常工况下工作,准确控制原料投加比,保证原料的转化率,反应残液及时排放;选择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应设气液分离及残液收集装置。
管网末梢残余消毒剂量不达标时,应根据出厂水水质及消毒剂余量在管网中的变化,采取提高出厂水消毒剂余量、中途加氯等措施。

(三)深度处理
深度处理工艺指在常规工艺或其强化的基础上,为有效去除溶解性有机污染物,提高出厂水水质而采取的处理工艺,包括臭氧生物活性炭和其他处理技术等。
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可采用预臭氧、主臭氧或两种形式的组合。预臭氧投加量一般采用0.5-1 mg/L,主臭氧投加量一般采用1-3 mg/L,原水水质复杂时,臭氧投加量宜以试验确定。臭氧投加量及其在预臭氧和主臭氧阶段的分配可根据水中污染物浓度经试验确定。
臭氧接触池的结构设计除了考虑接触时间外,还应考虑臭氧的分布均匀性。
原水溴离子高于0.1 mg/L,采用臭氧氧化时,可采取投加过氧化氢或加氨,或控制臭氧投加量、优化投加点等措施抑制溴酸盐产生。
下向流活性炭池可优先选择气水反冲洗滤池,滤速不超过10 m/h,接触时间不低于15 min。活性炭选用可参考相关标准。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时,应考虑水温等因素的影响,北方地区应重点考虑低温对生物作用的影响,适当延长炭床接触时间;南方地区应重点考虑生物泄漏问题,采取浮游生物拦截和消杀措施。
水源中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生长旺盛时,应在取水口采取投加适量的氯、二氧化氯等生物灭活措施,防止其活体或卵进入活性炭池;活性炭池的反冲洗应具备采用含氯水反冲的条件;活性炭层底部石英砂垫层不宜低于500 mm。
为控制臭氧生物活性炭生物泄漏,可选择上向流活性炭工艺,将石英砂滤池置于活性炭池后,并控制沉后水浊度低于1 NTU。
原水氨氮小于1 mg/L或高锰酸盐指数小于5 mg/L时,可选择炭砂滤池工艺,炭层厚度不小于1米或接触时间不小于5 min。
原水氨氮大于3 mg/L或高锰酸盐指数大于8 mg/L,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时,宜在常规处理前增加预处理设施;必要时可采用二级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

(四)膜处理
膜处理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及反渗透等。以降低出厂水浊度为目标时,可采用微滤和超滤;以去除有机物、离子等物质为目标时,可采用纳滤或反渗透。
采用超滤工艺时,新建水厂可采用外压式或内压式膜组件,改扩建水厂可利用现有沉淀池或滤池,采用浸没式膜组件或其组合工艺。
膜材料宜采用化学性能稳定、耐污染和卫生安全的食品级材质;膜组件的支撑材料宜采用不锈钢或其他耐腐蚀材料。膜使用寿命一般不宜低于5年。
原水浊度较低时,可采用混凝-超滤或微絮凝-超滤组合处理工艺;原水浊度较高时,可采用混凝-沉淀-超滤组合工艺。
原水高锰酸盐指数低于5 mg/L,并存在季节性藻和嗅味等问题时,可在超滤工艺前增设粉末活性炭、预氧化等工艺。
膜通量的设计值应合理选择,可通过试验验证,并应考虑水温对膜通量的影响。
超滤产水率一般不宜小于95%,其生产废水可回流至水厂混合井或水厂废水处理系统,或采用两级超滤系统进行回收。
膜清洗药剂和周期可根据进水污染物特征及试验确定。一般情况下,膜在线维护性清洗周期宜大于1周,在线化学清洗周期宜大于3个月,离线化学清洗周期宜大于6个月。
膜组件在运行过程中应进行完整性检测,检测过程宜采用PLC系统进行自动控制,检测频率应保证每天一次;当出水浊度或颗粒数显著增加时,应停止该膜组件运行并查找原因。

五 特殊水处理
(一)除砷
除砷一般可采用混凝法和吸附法,供水规模小于1000 m3/d且有脱盐要求时可采用反渗透或纳滤法。
采取吸附法或混凝法除砷,应先将水中三价砷氧化为五价砷,三价砷氧化可采用空气、氯、高锰酸钾和臭氧等氧化剂。空气氧化可通过跌水曝气、接触式曝气塔、淋水曝气、压缩空气曝气、射流曝气等,淋水曝气和射流曝气适于小型供水设施。当采用空气进行氧化时,应与具有成熟活性滤膜的锰砂或人工强化负载铁锰复合氧化物的滤料结合使用。水中存在氨氮时,不宜采用氯氧化;中小型水厂可采用次氯酸钠、漂白粉、漂白精等替代氯气。
除砷吸附剂可采用原位负载铁锰复合氧化物、沸石、活性氧化铝等,宜采用吸附固定床。吸附固定床设计参数应根据砷浓度、吸附剂类型等确定。
原水铁锰与砷同时超标时,可采用铁、锰、砷同时去除或分段去除的工艺。采用同时去除工艺时,应将铁锰和砷充分氧化后,再经吸附和接触过滤进行去除,必要时可在吸附前端增设砂滤;采用分段去除工艺时,除铁、除锰工艺宜设置在除砷工艺前。
混凝除砷宜采用氯化铁、聚合硫酸铁和聚合硫酸铝铁等混凝剂;混凝除砷产生的废水和污泥应进行妥善处置。
(二)除氟
除氟一般可采用吸附法,供水规模小于1000 m3/d且有脱盐要求时宜选用电渗析法、反渗透或纳滤法。
电渗析法采用的电极可以是高纯石墨电极、钛涂钌电极等;应定期进行倒极操作,倒极周期不宜超过4 小时。
采用纳滤时,原水污染指数(SDI)大于5应采取预处理措施;采用反渗透时,原水污染指数(SDI)大于3应采取预处理措施;纳滤膜和反渗透膜应定期进行化学清洗。
吸附法可采用羟基磷灰石、沸石等天然矿物或活性氧化铝、铝铈复合金属氧化物、原位负载铝基复合氧化物等人工合成材料作为吸附剂;宜采用吸附固定床,设计参数应根据氟化物浓度、吸附剂类型、设计再生周期等确定。
原水pH对除氟效果影响较大,当原水pH大于7.5时,可投加硫酸、盐酸或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将pH调节至6.5-7.0,以提高除氟效果。
原水氟化物与砷同时超标时,可通过吸附法、反渗透法等将砷与氟同时去除;原水氟化物与铁或锰同时超标时,应在前端设置除铁除锰工艺;原水氟化物与溶解性总固体、硬度、硫酸盐、氯化物等同时超标时,可采用除氟与脱盐结合的组合方法。
(三)除硝酸盐
原水NO3--N浓度大于10 mg/L时,应优先采取更换水源或不同水源勾兑的方法降低硝酸盐浓度;缺乏合适水源的地区,应采取硝酸盐去除工艺措施,并根据原水中硝酸盐含量与供水规模,采用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和生物反硝化等方法。
离子交换法适用于规模小于1000 m3/d的供水设施,需在之前设置过滤工艺去除水中颗粒物。水中同时存在硬度超标时,可设置阳离子交换床或采用阴阳离子混床进行处理。
普通阴离子交换树脂适用于SO42-浓度较低的情况;当原水SO42-与NO3-的摩尔比大于2.5时,宜选用硝酸盐选择性树脂。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废液应处理达标后排入污水管网。
生物反硝化包括硫自养反硝化和氢自养反硝化,适用于冬季具备保温措施的供水设施。北方地区生物反硝化应保证冬季室温在15℃以上;生物反硝化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3 小时,原水NO3--N浓度高、北方地区、规模较小情况下均应取高值。
采用生物反硝化时宜优先采用硫自养反硝化;当原水SO42->100 mg/L时,可考虑硫自养反硝化与氢自养反硝化组合进行处理,硫段与氢段水力停留时间(HRT)之比为1:1~5:1。生物反硝化出水应进行曝气复氧,气水比应大于1;并设置微絮凝-直接过滤-消毒去除水中颗粒物与微生物,滤料可选石英砂、无烟煤、陶粒等,滤速范围为6~8 m/h。
有脱盐等处理要求,或规模小于1000 m3/d的供水设施,采用电渗析和反渗透方法时,应符合条款70和71的要求。
(四)除铁除锰
地下水除铁除锰宜采用接触氧化过滤法和生物氧化过滤法。接触氧化法除铁时,pH值宜在6.0以上;接触氧化法除锰时,pH值宜在7.5以上。
地下水中铁锰含量均超标、含铁量低于2.0~5.0 mg/L(北方地区低于2.0 mg/L、南方地区低于5.0 mg/L)、含锰量低于1.5 mg/L时,可采用曝气过滤除铁除锰工艺。地下水中铁锰含量超过上述数值时,可采用多级串联的曝气接触氧化过滤除铁除锰工艺;地下水中存在氨氮超标时,可采用分步或同步除氨氮除铁锰工艺。
除铁滤料宜采用天然锰砂或石英砂;生物除铁除锰滤料可采用石英砂、无烟煤、陶粒、活性炭等。接触过滤除铁锰的滤速宜为6~10 m/h;生物除铁除锰滤池的滤速宜为5-7 m/h,工作周期可为8~24 小时。
除铁滤池宜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统;采用锰砂滤料时,承托层上部两层应为锰矿石;生物除铁除锰滤池启动初期,反冲洗强度宜为6~12 L/(m2·s);稳定运行之后,反冲洗强度可为10~15 L/(m2·s)。
地表水除铁除锰可不设单独的除铁除锰滤池,宜在水厂处理工艺基础上采用投加氧化剂和强化过滤等除铁除锰措施。
以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存在铁锰超标问题时,宜设置固定的氧化剂投加设施。
采用强化过滤除铁除锰时,可将石英砂更换为锰砂滤料,或强化现有滤池的生物除铁除锰功能。
(五)苦咸水处理
苦咸水处理方法包括纳滤、电渗析、反渗透等,选择时应根据原水中盐类的成分、含量及其他水质条件确定。采用电渗析、纳滤和反渗透方法处理苦咸水时,参见本章除氟部分。

六 应急处理
应对水源进行风险分析,确定水源突发污染事故的主要风险污染物。应对现有供水系统的水源与配水调度和处理设施进行应急处理的能力评估,确定主要薄弱环节和应急建设需求。在以上风险评价和能力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城市供水系统应急能力建设规划,确定应急建设的具体任务。
针对风险评估结果,应建立地方和企业的应急管理体系,编制地方与企业的供水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
对于多水源的城市,应考虑不同水源间的联合调度。对于同时有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的城市,可考虑以地下水源作为应急水源,满足应急条件下的基本供水要求;对于单一水源的城市,应考虑建设第二水源或备用水源。
根据本地区风险污染物,确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技术,配置相应的药剂投加、水质检测、计量控制等应急设施,提高水厂应急供水能力。
对采用多水厂供水的地区或城市,应在区域或城市之间实现互联互通,能够进行清水应急调度,满足应急时的基本用水需求,提高供水管网应急联合调度水平。
水厂应急处理技术可分为:应对可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应对重金属污染的化学沉淀技术;应对氧化还原性污染物的还原氧化技术;应对挥发性污染物的曝气吹脱技术;应对酸、碱性污染的中和技术;应对微生物污染的强化消毒技术;应对藻类暴发的综合处理技术。
采用粉末活性炭吸附时,投加点应尽可能靠前设置,以提供达到吸附平衡所需的吸附时间。粉末活性炭投加量通常不超过20-30 mg/L,应急投加系统的投加最大量程可按40 mg/L进行设计。
化学沉淀法可分为碱性化学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组合化学沉淀法等,pH值调整范围、药剂投加量、最大应对倍数等工艺参数可参考有关手册。
氧化还原法可分为氧化法、还原法和预氧化-化学沉淀法,氧化剂种类、药剂投加点、药剂投加量、最大应对倍数等工艺参数可参见有关手册。
应急处理所需设备既可用于应急处理,也可用于应对季节性污染和短期污染的处理以及强化现有工艺处理效果,可不必配置备用设备。
应急处理所需药剂应满足饮用水卫生安全相关规定。应建立粉末活性炭、酸碱、氧化剂、混凝剂等药剂的生产厂家、供应渠道等的应急供应信息系统。重点水厂应进行粉末活性炭、氧化剂等主要应急净水药剂的储备,储备量应能满足药剂采购到货前的应急使用。

七 供水管网
供水管网建设与改造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并综合考虑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供水规划、供水安全、水质水压要求、节能降耗、外部污染、消防等因素。
管网的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城市规模、空间布局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必要时,可进行分区设计与分区管理,并设置增压泵站,调控管网压力,尽量降低能耗和漏耗。
管网建设与改造应优先考虑:管网结构布局不合理,供水管网输配能力与实际需水量矛盾的管网;单管道输水和无防护措施的明渠输水工程;未实现区域间互联互通的多水源供水管网,枝状管网,未满足两路进水要求的用水单位管网;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输水干管,以及管网陈旧、安全性差而频繁爆管的管网。
管网建设或改造前,应综合采用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水力模型和水质模型、漏损检测等方法,对现有管网进行评估,科学确定建设或改造方案,选择合适的管材、附属设施及施工技术。
管网管材与附属设施应满足国家相关产品标准和工程标准,并以生命周期成本最低、局部与整体性能相匹配为原则。应优先改造无内防腐的金属管材管网,冷镀锌钢管、灰口铸铁管、石棉水泥管、自应力水泥管等管材的管网。
管网施工技术需经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有条件的地区,应优先采用管道开挖敷设技术;对无条件开挖的地区,宜结合工程环境和管网状况,采用盾构、顶管、水平定向钻进等非开挖技术或管道清洗、穿插内衬、管道内除锈喷涂及涂聚合物水泥砂浆内衬等旧管修复技术。
管网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有关的标准和规程规范,确保管网系统良好的密闭性,避免管网失压,降低漏水损失,杜绝污染物进入管网系统。
管网改造工程竣工后,应更新建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图形和属性数据录入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未建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应做好纸质和电子的竣工资料存档工作。
水源切换,特别是用地表水源取代地下水源时,应研究制预案,可通过管网水质敏感区识别、分区供水调度、水质参数调节、新旧水源混合勾兑,或以消毒剂调节等措施,避免大规模的管网“黄水”发生。

八 二次供水
城镇供水管网不能满足用户对水压、水量的要求时,应建设二次供水系统。为保障二次供水系统的安全稳定,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维护和管理。
二次供水系统应与供水管网的供水能力和用户的用水需求相匹配。有条件的小区,应建立独立的消防系统和生活系统,并分别满足各自要求。
二次供水系统因供水方式不同有多种设备/设施类型,具体选用时应综合比较安全、能耗、投资、运行管理等因素。一般的优选顺序是叠压供水、变频调速供水、气压供水、高位水箱供水。
叠压供水可利用供水管网原有压力,具有节能节地,无水质二次污染等特点,适用于周边市政给水管网比较完善,允许直接串接的建筑。但在以下区域不宜采用叠压供水:供水管网压力较低或波动大的区域;由于水量不足导致经常性停水的区域;供水干管的供水总量不能满足高峰用水需求和供水干管管径偏小的区域。以下用户不宜采用叠压供水:用水时间过于集中,瞬间用水量过大且无有效技术措施的用户;供水保证率要求高,不允许停水的用户;研究制造、加工、贮存有毒物质、药品等危险化学物质的场所。
变频调速供水通过调节水池和变频泵供水,适用于供水管网不允许直接抽水的建筑,不设高位水箱。变频泵选择应以低噪声、节能、可靠、维护方便为原则,用水量变化较大的用户,宜采用多台泵组合供水,并应设置备用水泵。
气压供水利用气压罐内的气体压缩性,升压供水的方式,适用于在室外给水管网压力低于或经常不能满足室内所需水压、且不宜设置高位水箱的建筑。气压供水宜采用隔膜式气压给水设备,气压罐的有效容积应与水泵允许启停次数相匹配。
高位水箱供水利用水泵或供水管网用水低谷期压力将水引至高位水箱,并利用重力势能进行供水的方式。高位水箱水质保持是二次供水水质安全的关键环节,宜通过改造老式水箱、合理选择材料和构造、规范设计与施工,进行二次消毒处理,加强维护管理来保障屋顶水箱水质。条件许可时,宜逐步取消无调节作用的屋顶水箱。
在同一供水区域或相邻供水区域存在多个二次供水设施时,应根据保障水质、节能降耗和方便运行管理等要求,对二次供水系统进行整合。
二次供水设施在交付使用前必须清洗和消毒,并定期对二次供水水质进行检测。二次供水水质不能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时,应增设有关水处理设施。

九 水质监控
为保障城镇供水水质安全,应加强水质检测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水质检测监测能力建设内容包括水厂化验室、在线监测设施和移动监测装备;水质预警能力建设主要包括水质监测网络和水质预警系统。
供水企业水质化验室的检测能力确定、空间布局、设备配置、检测人员等应满足标准规范要求。有条件的,可根据具体情况配备输配水设备和防护材料的检测设备。
水厂化验室的检测能力应覆盖浑浊度、色度、嗅和味、肉眼可见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 、大肠埃希氏菌或耐热大肠菌群等日常检测基本指标。
地级市供水企业化验室或县级市、县城供水规模达到30万m3/d以上的水厂化验室的检测能力应覆盖《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常规指标及根据当地水源和工艺条件需要加强控制的有关水质指标。能委托当地检测机构代为检测的,可适当降低配置标准。
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供水企业化验室的检测能力至少应覆盖《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全部指标及根据当地水源和工艺条件需要加强控制的有关水质指标。能委托当地检测机构代为检测的,可适当降低配置标准。
水厂应针对出厂水浑浊度、余氯、pH值配置在线监测设备,实现净水工艺的过程监控。采用膜处理和活性炭处理的水厂,还应安装颗粒计数仪对膜破损和炭滤池穿透情况进行监测。有条件的,应增加对出厂水其他水质指标的在线监测。
地级以上城市或水源污染风险较大的城市,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配置管网水、二次供水和地表水源水在线监测设备。地表水源水监测应包括温度、溶解氧、pH、电导率、浑浊度等常规五参数,以及根据水质特点选择增加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叶绿素a、综合毒性、UV254、石油、重金属等有关参数的监测。管网水和二次供水在线监测指标应包括余氯、浊度和pH值。水源受潮汐影响的供水系统应增加盐度相关参数的监测。
水质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维护及数据有效性判别,应执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并按有关要求对设备进行定期校验。
供水水源污染风险较大的城市,应根据具体情况配置用于流动监测或应急监测的移动监测装备。移动监测装备可以是便携式水质监测设备,也可以是配备便携式水质监测设备或其他车载水质监测设备的专用监测车辆。专用监测车辆应装配车载发电系统和外接电源装置,有条件的可考虑装配车载通讯系统、摄像系统及数据传输系统。
要做好省区和城市的供水水质监测网络和水质预警系统建设规划,并逐步实现规范化建设和业务化运行。有条件的地区或城市群,应建立城市间、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上下游城市联动预警机制。
各地应当根据本地区的规划,建设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监测,监测对象涵盖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和二次供水。
供水水源污染风险较大的城市,应在水质监测网络基础上,建立水质预警系统,涵盖水质主要风险源,管理多信源水质信息,实现信息实时共享,提高预警响应速度。

附表: 城镇供水水质检测化验室主要仪器设备配置表
附表 城镇供水水质检测化验室主要仪器设备配置表
具备10项检测能力化验室主要仪器设备配置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数量(台/套)
1 散射式浑浊度仪 1
2 余氯/二氧化氯/臭氧测定仪 1-2
3 可见分光光度计 1
4 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天平 1
5 实验室辅助设备 纯水装置、菌落计数器、高压灭菌器、恒温干燥箱、培养箱、无菌操作台、水浴锅、电炉、离心机、酸式滴定管、无色具塞比色管、冰箱等 若干
备注:“/”为可选仪器设备。
具备42项检测能力化验室主要仪器设备配置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数量(台/套)
1 散射式浑浊度仪 1-2
2 酸度计 1-2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2
4 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1-2
5 余氯、二氧化氯、臭氧测定仪 1-2
6 溶解氧测定仪 1
7 红外测油仪 1
8 流动注射分析仪 1
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 1/2
10 离子色谱仪 1-2
11 低本底α、β放射性测定仪 1-2
12 气相色谱仪(含顶空装置/吹扫捕集装置) 1
13 实验室辅助设备及配套系统 辅助设备(超声波清洗器、离心机、菌落计数器、高压灭菌器、恒温干燥箱、培养箱、水浴锅、电炉、干燥器、冰箱、采样箱等) 若干
纯水系统 --
实验用供气系统/气体钢瓶 --
数据处理系统 --
备注:1、“/”为可选仪器设备;
2、流动注射分析仪为可选设备;
    3、气相色谱仪配备顶空或吹扫捕集装置、ECD检测器。
具备106项检测能力化验室主要仪器设备配置
序号 仪器设备名称 数量(台/套)
1 显微镜(含荧光及微分干涉) 1
2 散射式浑浊度仪 1-2
3 酸度计 1-2
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3
5 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 1-2
6 余氯、二氧化氯、臭氧测定仪 1-2
7 溶解氧测定仪 1
8 红外测油仪 1
9 流动注射分析仪 1-2
10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 1/2-3
11 离子色谱仪 1-2
12 低本底α、β放射性测定仪 1-2
13 气相色谱仪(含顶空装置/吹扫捕集装置) 2-4
1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含顶空装置/吹扫捕集装置) 1-2
15 高压液相色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2-3
16 实验室辅助设备及配套系统 辅助设备(超声波清洗器、抽滤装置、液固萃取装置、两虫检测前处理装置、菌落计数器、离心机、高压灭菌器、恒温干燥箱、培养箱、水浴锅、电炉、干燥器、冰箱、采样箱等) 若干
纯水系统 --
实验用供气系统/气体钢瓶 --
数据处理系统 --
备注:1、“/”为可选仪器设备;
2、气相色谱仪至少配备1套顶空或吹扫捕集装置,配备的检测器主要包
     括ECD、FID、FPD;
3、液相色谱仪配备的检测器包括UV、FLD,至少配备1套柱后衍生装置。

杭州市公路路政管理条例

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


杭州市公路路政管理条例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



(1998年2月19日杭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1998年6月26日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1998年8月1日公布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路路政管理,促进公路事业的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公路路政管理,是指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为保护公路、公路用地以及公路附属设施(以下简称公路路产),保障公路完好畅通,控制公路两侧建设所实施的行政管理行为。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杭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的公路路政管理。
专用公路的路政管理可参照本条例执行。
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按技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第四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公路管理工作。
各级公路路政管理机构依法行使公路路政管理职责。
第五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公路路政管理工作的领导、监督。
各级城建、土地、公安、工商、规划、林业等有关部门以及公路沿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助做好公路路政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公路上非法设卡、收费、罚款和拦截车辆。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公路路产,对侵占、损坏公路路产以及不依法进行路政管理的行为有权进行劝阻或检举。
各级人民政府及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对在爱路护路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人员和单位,应当予以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 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的职责
第八条 各级公路路政管理机构行使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实施有关公路路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负责管理和保护公路路产;
(三)依法实施公路路政检查,制止和查处各种违反路政管理的行为;
(四)依法对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实施管理;
(五)维护公路养护和施工作业现场的正常秩序;
(六)审批公路超限运输,并对其进行监督检查;
(七)审批有关地下、地面及上空穿(跨)越公路的各种设施的建设事项;
(八)负责公路标志、标线管理;
(九)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公路路政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统一着装,并持有公路路政检查证。
用于公路监督检查的专用车辆,应当设置统一的标志和示警灯。

第三章 公路路产管理
第十条 在公路、公路用地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棚屋、摊点、市场、维修场、停车场、洗车场、加油站及其他类似设施;
(二)采矿、取土、挖砂、沤肥、烧窑、制坯、烧荒、挖沟引水、晒物、种植农作物及其他类似作业;
(三)排放污水、倾倒垃圾、废土、堆放物品;
(四)填塞、损坏排水沟,利用公路桥涵、排水沟筑坝蓄水、设置闸门;
(五)车辆装载货物触地行驶或者抛、撒、滴、漏;
(六)擅自设置路障;
(七)其他侵占、毁坏和污染公路路产的行为。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挖掘公路。确因工程建设需要占用、挖掘公路或使公路改线的,应当事先经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批准,对公路及其附属设施造成损害的,按规定缴纳赔(补)偿费。影响交通安全的,还须征得公安机关的同意。
第十二条 修建穿(跨)越公路的各种桥梁、渡槽或者架设、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的,以及在公路用地、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内架设、埋设管线、电缆等设施的,应事先经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批准,所修建、架设或者埋设的设施应当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对公路造成损坏
的,应当按照损坏程度给予补偿。影响交通安全的,还须征得公安机关的同意。
第十三条 在公路上不得任意增设交叉道口、接道接坡。确需增设交叉道口、接道接坡的,须经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批准,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规划的要求设计、修建,并保证公路排水畅通。对不按要求施工的,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应责令其停工。
第十四条 超过公路和公路桥梁、隧道、渡船限载、限高、限宽、限长标准的车辆,不得在有限定标准的公路、桥梁或者隧道内行驶,不得使用汽车渡船。确需行驶的,必须经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批准,并按要求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领取《超限运输车辆通行证》,在指定路线、时间行驶
,悬挂明显标志。影响交通安全的,还应当经同级公安机关批准。
单位和个人超限运输,需公路路政管理机构采取技术保护措施的,应承担相应的费用;对公路及其附属设施造成损害的,应按规定缴纳赔(补)偿费。
第十五条 除农业机械因当地田间作业需要在公路上短距离行驶外,履带车、铁轮车以及其他可能损害公路路面的运输机具,不得在公路上行驶。确需行驶的,必须经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批准,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对公路造成损坏的应当按照损坏程度予以补偿。
第十六条 机动车辆制造、修理厂和其他单位不得将公路作为检验制动性能的试车场地。确需在公路上进行制动性能试车的,必须经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同意,并在指定路段和时间进行。
第十七条 禁止在国道进行车辆驾驶教练、考试。
在省道和主要县道进行车辆驾驶教练、考试的,必须在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和公安机关指定的路段和时间内进行。
第十八条 在大中型公路桥梁和渡口周围二百米、公路隧道上方和洞口外一百米范围内,以及在公路两侧一定距离内,不得进行爆破、挖砂、取土、倾倒废弃物、采石作业及其他危及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公路渡口安全的活动。因抢险、防汛需要修筑堤坝、压缩或者拓宽河床的
,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除前款规定外,在公路附近从事可能危及公路路产安全的活动,必须事先经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同意,并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第十九条 对国道、省道和主要县道穿越城镇的路段,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内进行城镇规划、建设的,应当按照公路技术标准要求作出改线规划。规划方案经省、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同意后,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在未完成改线工程
前,原穿镇公路不得进行改建。
第二十条 在公路及公路用地范围内设置的公路标志必须符合国家规定。
不得损坏和擅自移动、涂改、拆除公路交通标志、标线、收费设施、示警桩、测桩、隔离护栏等公路设施。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设置各类非公路标牌、标志,必须符合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制定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对不符合上述要求设置的非公路标牌、标志,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应
进行制止和清理。
公路标志、标线由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统一设置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 公路用地上的花草树木,不得任意砍伐、毁坏;确需更新砍伐的,应当经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批准,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完成更新补种任务。
第二十二条 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的轴载质量应当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
禁止机动车辆违反规定在路肩上行驶和停车。
第二十三条 利用贷款、集资、合资修建的高等级公路和大型桥梁、隧道,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在指定地点设置车辆通行收费站。
机动车辆通过收费站时,应当服从管理,并按规定缴纳车辆通行费。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在处理车辆违章或者交通事故时,发现公路路产被损坏的,应当及时通知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处理公路路产赔偿事宜。
第二十五条 改建、扩建公路以及进行公路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路段两端设置明显的施工标志,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遵守公路施工现场的施工秩序,保障车辆安全、畅通。对影响交通安全的,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应函告当地公安机关制定交通管理方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告。
施工现场的施工秩序由公路路政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监督。施工现场的交通秩序由公安机关负责管理、监督。
第二十六条 公路新建、扩建、改建以及渡口改桥后的原路产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一)原路产在建筑控制区以外需要改变用途的,由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依法办理有关手续;不需改变用途的,其路产仍由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管理;
(二)利用外资、贷款、集资等方式对原公路扩建、改建以及渡口改桥后收费的,原路产必须进行资产评估,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后,作价纳入投资。工程竣工后,仍由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实施统一的路政管理。

第四章 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的管理
第二十七条 公路建筑控制区是指公路两侧边沟(坡脚护坡道、坡顶、截水沟)外缘以外的控制用地范围: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不少于三十米,二级公路不少于二十米,三级公路不少于十五米,四级公路不少于十米。因特殊原因达不到上述标准的,应当经杭州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
后报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
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应当按照上述规定设置公路建筑控制区界桩。
已建成和正在建设、批准建设的各个技术等级公路的建筑控制区,适用本条规定。
第二十八条 规划和新建村镇、开发区、工业区、住宅区、市场等应当与公路保持规定的距离,并避免在公路两侧对应进行建设,已经在公路两侧布局的集镇,不得再沿公路发展。新建村镇、开发区、工业区、住宅区、市场的边缘与公路边沟外缘的最近距离: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一般
不少于八十米,二级公路和三级公路一般不少于五十米,四级公路一般不少于三十米。
第二十九条 凡涉及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的工程项目,规划、土管部门在审批前应征求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的意见。
第三十条 凡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外侧开设加油站、饭店、旅店等营业设施的,其地基标高应低于公路,并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在与公路交接处修建排水设施,保持排水设施完好畅通和门前整洁。
第三十一条 除公路防护、养护、管理需要外,禁止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但在建筑控制区划定以前按国家有关规定修建,并对公路改建、扩建或者交通安全无影响的,可暂时保持原状,不得翻建、扩建和改建,不得改变原使用性质。因公路建设需拆除的
,应当按规定予以拆除。
新建、扩建、改建的公路,自公路规划批复文件下达并向社会公告之日起,禁止在公路两侧的建筑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
第三十二条 公路新建、改建、扩建时,当地人民政府应支持建设单位按规定及时拆除列入拆迁范围内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本条例的单位和个人依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对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可对责任人处警告或者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并可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恢复原状的,由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恢复,有关损失和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三)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擅自在公路上设卡、收费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可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的,责令停止行驶,补办手续;造成损失的,赔偿损失。对违反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的,可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违反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的,可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八条规定的,责令停止作业,并可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六)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拆除,并可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拆除的,由公路路政管理机构拆除,有关费用由责任人承担。
本条第(一)项、第(三)项规定的行政处罚权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本条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权由公路路政管理机构行使。
第三十四条 对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
(一)阻碍公路建设或者公路抢修,致使公路建设或者抢修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损毁公路或者擅自移动公路标志,可能影响交通安全,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三)拒绝、阻碍公路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
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对公路路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造成公路较大损害的车辆,必须立即停车,保护现场,报告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并接受调查处理。当事人拒不接受查处的,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可以暂扣其车辆,责令接受处理,待处理完毕后放行。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公路路政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行政执法机关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依照有关规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收费、罚款的;
(二)不使用罚款票据或使用非法定部门制发的罚款票据的;
(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
(四)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钱物或收受贿赂、徇私舞弊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的具体应用问题由杭州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杭州市人民政府1993年12月31日发布的《杭州市公路路政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1998年8月1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通知


                    青政办 〔2006〕15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拟定的 《青海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六年二月八日





                 青海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健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形成机制,规范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维护水利工程经营者和用水户的合法权益,保障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制定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青海省境内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是指供水经营者通过拦、蓄、引、提等水利工程设施销售给用户的天然水价格。
  第四条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利润和税金构成。
  供水生产成本是指正常供水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直接工资、直接材料费、其它直接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折旧费、修理费、水资源费等制造费用。供水生产费用是指为组织和管理供水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合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利润是指供水经营者从事正常供水生产经营获得的合理收益,按净资产利润率核定。
  税金是指供水经营者按国家税法规定应该缴纳,并可计入水价的税金。
  第五条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采取统一政策、分级管理方式,区分不同情况实行政府指导价或政府定价。政府鼓励发展的民办民营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其它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实行政府定价。
  第二章 水价核定原则及办法
  第六条 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并根据供水成本、费用及市场供求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
  第七条 同一供水区域内工程状况、地理环境和水资源条件相近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区域统一核定。其它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单个工程核定。
  供水区域划分为:黄河、湟水谷地及台地供水区;高位浅山小块供水区;柴达木供水区。
  同一供水区域内供水价格可区别河道引水、水库引水以及提水引水等情况分别确定。
  第八条 水利工程的资产和成本、费用,应在供水、发电、防洪等各项用途中合理分摊、分类补偿。水利工程供水所分摊的成本、费用由供水价格补偿。具体分摊和核算办法,按国务院财政、价格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我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 利用贷款、债券建设的水利供水工程,供水价格应使供水经营者在经营期内具备补偿成本、费用和偿还贷款、债券本息的能力并获得合理的利润。经营期是指供水工程的经济寿命周期,按照国家财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分类折旧年限加权平均确定。
  第十条 根据国家经济政策以及用水户的承受能力,水利工程供水实行分类定价。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供水对象分为农业用水价格和非农业用水价格。农业用水是指由水利工程直接供应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用水和水产养殖用水;非农业用水是指由水利工程直接供应的工业、自来水厂、水力发电和其它用水。
  农业用水价格按补偿供水生产成本、费用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和税金。非农业用水价格在补偿供水生产成本、费用和依法计税的基础上,按供水净资产计提利润,利润率按国内商业银行长期贷款利率加2至3个百分点确定。
  第十一条 制定调整农业用水价格,应结合农民承受能力、供水成本变动以及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等情况,逐步到位。对不具备条件的地区 (主要指农民的农业收益、供水成本未发生明显变化的 ),核定农业用水价格原则上不得超过原规定的水费标准。
  第十二条 水利工程用于水力发电并在发电后还用于其它兴利目的的用水,发电用水价格(元/立方米 )按照用水水电站所在电网销售电价 (元/千瓦时 )的 0.8%核定,发电后其它用水价格按照低于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标准核定。水利工程仅用于水力发电的用水价格 (元/立方米 ),按照用水水电站所在电网销售电价(元/千瓦时 )的1.6—2.4%核定。
  利用同一水利工程供水发电的梯级电站,第一级用水价格按上述原则核定,第二级及以下各级用水价格应逐级递减。递减比例按每级 25%确定。
  第十三条 在特殊情况下动用水利工程死库容的供水价格,可按正常供水价格的 2至 3倍核定。
  第十四条 承担防洪、抗旱、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等社会公益性任务水利工程的成本费用,由各级财政列入预算解决。
  第三章 水价制度
  第十五条 水利工程供水应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基本水价按补偿供水直接工资、管理费用和 50%的折旧费、修理费的原则核定。
  计量水价按补偿基本水价以外的水资源费、材料费等其它成本、费用以及计入规定利润和税金的原则核定。
  两部制水价的具体实施范围和步骤,由省价格主管部门会同省水利部门结合用水类型和水利工程计量设施完善情况另行确定。各地价格部门会同水利部门可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两部制水价的试点工作。
  第十六条 各类用水均应实行定额管理,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
  水利工程供水必须实行按计划供水,用水户应当向水利工程供水单位提出用水计划申请,水利工程供水单位按照 《青海省用水定额 》进行核定,并报经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按计划供水。超定额水价按计量水价1-2倍计收。
  第四章 管理权限
  第十七条 根据国家规定,中央直属和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工程的供水价格,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商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八条 省直属水利工程、跨州 (地、市 )水利工程及用水方行政隶属关系或控股单位不在同一州 (地、市 )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省价格主管部门商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州 (地、市 )管辖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州 (地、市 )价格主管部门商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县属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由县价格主管部门商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上一级价格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农村机井灌溉供水价格,乡镇及农村人畜饮水价格由县(市 )价格主管部门商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州 (地、市 )价格主管部门商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调整农业用水价格,须报省价格主管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列入价格听证目录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在制定或调整价格时应实行价格听证,充分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制定或调整农业用水价格实行价格听证。
  第五章 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供水经营者申请制定和调整供水价格时,应如实向价格主管部门提供供水生产经营及成本情况,并出具有关帐簿、文件以及其它相关资料。
  第二十一条 水利工程供水实行计量收费、人民币结算。尚未实行计量收费的,应积极创造条件,实行计量收费。暂无计量设施、仪器的,由有管理权限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合适的计价单位。
  实行两部制水价的水利工程,基本水费按用水户的用水需求量或工程供水容量收取,计量水费按计量点的实际供水量收取。
  农业用水中,末级渠系具备计量条件的,水价实行到户的终端价格。
  第二十二条 水利工程供水应实行价格公示制度。供水经营者和用水户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水价政策,不得擅自变更水价。
  水费由供水经营者或其委托的单位、个人计收,其他单位或个人无权收取水费。
  第二十三条 供水经营者与用水户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水价政策,签订供用水合同。除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外,供水经营者未按合同规定正常供水,造成用水户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 用水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交付水费。用水户逾期不交付水费的,应当按照规定支付违约金。用水户在合理期限内经催告仍不交付水费和违约金的,供水经营者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中止供水。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在水价外加收任何名目的费用或减免水费。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截留、平调和挪用水费。
  第二十六条 我省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价格法规、政策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照《价格法 》和 《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 》进行查处。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水利工程水费是供水经营者从事供水生产取得的经营收入,其使用和管理,按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财务会计制度执行。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本办法发布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水利厅负责解释。